上一页|1|
/1页

主题:“以房养老”有需求但推行难 租房养老或更现实

发表于2011-11-21

东方网11月2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近日,沪上某民办养老院打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利用老人住房产权办理抵押贷款,养老院负责利息和本金的偿还,而老人则为此获得了VIP待遇,每月只需以1200元的支出就可以享受到原先5000多元的公寓房服务。

房子是VIP会员“敲门砖”还是金融游戏的工具?直指这一养老模式的潜在风险。记者了解到,传统的“以房养老”模式有需求但推行困难重重,早期的试点目前已处于停滞状态

发表于2011-11-21

融资背后暗藏风险

听上去好像很不错,可这种所谓的“以房养老”真得如此便利吗?对此,上海市老年学会秘书长孙鹏镖指出,将老年人房产交于养老院,而并非直接由专业金融机构操作,这其中存在一定风险。更有认为,这更多像是民办养老机构方的一种融资渠道。

“由于生理心理普遍衰老,老年人对于法律条款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孙鹏镖表示,尽管产权人没有进行变更,但是抵押贷款的价格是否合理,中间是否有水分,老人很难了解当中的细节,“不排除一些机构或中介联手操纵房价的情况出现。”

另外,一旦民办养老机构的方出现财政危机,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拖欠贷款的情况出现。“届时如果陷入到债务纠纷之中,即便此前有过合同协议,对于老人来说仍然是一件麻烦事。”孙鹏镖指出,当前对于“以房养老”并没有详细地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同时社会上也缺乏经过政府核准的机构专门从事该业务,老人还需谨慎而行。

发表于2011-11-21

现状

“倒按揭”服务4年不到就夭折

拿老人住房产权办理抵押贷款,其实并非传统的“以房养老”模式。所谓“以房养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自己拥有的房产来负担自己的养老支出,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老人将自己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从而可以补贴养老所需。

目前,本市户籍老年人口为315.7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2.5%。据预测,到2015年,老人总量将突破400万,比重接近30%。到2020年末,这个比例可能将达33%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用老年人的不动产来盘活养老消费,不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选择,也不失为养老保障的一种有益补充。

早在2007年时,上海市公积金管理就曾推出相关服务,不过现在已经停办。为何一个叫好的模式始终在沪难以推广,这其中颇为耐人寻味。

不仅如此,记者调查了沪上多达20多家敬老院,除了这家民办机构之外,无一家有“以房养老”的服务。

发表于2011-11-21

潜在纠纷令养老院生畏

提及“以房养老”,敬老院负责人都知道;想办“以房养老”,几乎全都摇头说没有。

“这个业务的推出,太容易产生纠纷了。”宝山区一家敬老院院长告诉记者,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老人子女的态度。即便老人与院方签署了相关协议,但子女通常会以老人“糊涂”为由予以反悔,一旦打起官司,吃亏的往往是敬老院,“花不起那时间。”

徐汇区养老机构指导主任陆美玲就坦称,在该区下属的敬老院中,无一曾尝试“以房养老”。“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是占了主流,不少老人宁愿把住房留给子孙,而不肯将其补贴在养老补贴上。”

发表于2011-11-21

思考

“以房养老”面临三道槛

“以房养老”在沪究竟是否有市场?这个问题似乎很难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一方面,传统模式几乎都“败走麦城”,而另一方面,却也有养老院对其进行“变种”,期望能吸引老人参与。

老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养老观念的延续、缺乏专业机构支持以及房屋产权的年限,这些是“以房养老”能否推行的根本阻碍。如果不加以明确和解决,“以房养老”最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养老观念需要更新

婚姻和房产,是容易导致老年人法律纠纷的两大因素。传统观念中,把自己居住多年的房产抵押给养老院,不给子女,这让许多老年人和年轻人难以承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