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房地产调控在十字路口 楼市调控期待问责机制

发表于2012-12-27

进入2012年下半年来,国务院派往各地的督查组陆续展开工作。据了解,目前督查组已经对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市场状况,进行了现场了解和收集。

业界人士分析,由于调控目标与地方政府利益不一致,本轮调控中屡屡有地方政府试图放松限购,试探的政策底线。据媒体报道,浙江省义乌市“限购令”自去年年底到期后就再也没有延续,出现了长达7个月的政策真空期,相关部门模糊不清的解释也难以打消公众的质疑。此次督查不仅应摸清房地产市场回暖的真实状况,作为制定后续调控政策的依据之一,还应借此契机构建起调控的巡查和问责机制,确保楼市调控取得预期效果。

发表于2012-12-27

有观点认为,这轮调控之所以没有陷入屡调屡涨的怪圈,关键在于抓住了产生房价泡沫的始作俑者,对不合理需求进行了严厉打击和限制。由于目前市场仍缺乏房产税等抑制、投机的内在机制,要保证调控效果不会功亏一篑,还必须依赖限购、限贷等“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作为实际执行者,他们的积极性和态度直接决定着调控效果。在地方政府始终有着松绑调控的冲动下,如果不能对执策不力、房价反弹过快的地区建立起问责制度,那么调控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或许这也是为何调控已超过两年,但是大多数城市房价回调仍不明显,甚至又有反弹苗头的原因。

尤其是,当调控触及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时,更加凸显出问责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迫于土地财政以及地区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地方政府打政策“擦边球”、“暗度陈仓”、“曲线救市”的小动作层出不穷,表明调控在迈入深水区后阻力不断加大。而且,在为应对经济下滑,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后,许多地方政府又重走老路,把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如果地方政府既没有主动调控的动力,又缺乏问责压力,那么很可能会在政策执行上消极怠工,在市场监测和违规检查上难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现义乌市限购令这样的漏网之鱼。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