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年之国:中国青年为何未老先衰?

发表于2011-11-02
在一个寻常社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有他们相应的位置,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而放眼我们身边,却不得不感叹,很多青少年面孔的人,他们的行为做事,已经活脱脱一副中年像。
世故、保守、冷漠、虚荣、等级观念强、无梦想、不好奇、无激情……几乎一切中年人才开始有的性格特点,都能从中国青年乃至少年身上找到。当一个社会失去青年,当“祖国的花朵”们一朵朵未老先衰时,我们不禁想问:社会如何催人老?
发表于2011-11-02
绿领巾红校服:从小埋下特权歧视的种子
无论东西方哪种文化,人人平等的观念都是社会公理之一,不可践踏。佛家讲究“众生平等”,西方也有类似的“人生而平等”,就连中国古代揭竿起义,最行之 有效的口号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尽管在成人里,不得不因为一些社会规则把人分类乃至分级,但作为生,人人平等还是必备的一节课。而在我们身 边,种种现象正在把人从小划分等级,从小埋下特权歧视的种子。

给学习差的孩子带绿 领巾,以区别“好学生”的红领巾;给学习好的孩子穿红校服,以区别“一般学生”的普通校服。这样做的本质是让好与坏的差别更加明显化,进而带来的一种认知 和压力。其实根据先天资质和后天表现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的现象早已不胜枚举。小时候我们都对带两道杠三道杠的孩子很羡慕(据说现在都有五道杠了),以后学 习差跟不上的同学,老师就让他们查智商去。凡此种种,都是人为把孩子分等级,让他们从小就打破人人平等的观念。于是,学习差的孩子自卑、自闭或者破罐破 摔,学习好的孩子身边会围拢几个小弟小妹。校园社会就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一个个“小大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起来。
发表于2011-11-02
谁害死了小悦悦?不是18路人,而是另有其人
佛山小悦悦遭遇两辆车的先后碾压,其间路过的18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她,贻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待捡垃圾的陈贤妹大娘把她救起送医时,为时已晚, 小悦悦不治身亡。上个月,小悦悦的惨剧让全中国蒙羞,社会各界对18路人表现出的冷漠无情愤慨之至。然而我们想一想,小悦悦事件是偶然的吗?

小悦悦事件之前两个月,本栏目做过一期名为《见义勇为时代的终结》的 专题,悼念曾经是国人骄傲的见义勇为行为。“救人有风险,行动需谨慎”,这是很多中国人的信条。每个家长几乎都对即将出门的孩子叮嘱这样一句话:“出门小 心点,少管闲事。”我们看过无数见义勇为者沦为讹诈对象的新闻,每一条这类新闻,都会加深我们心中“少管闲事”的念头。可以说,社会经历让我们胆小谨慎, 这种谨慎反馈到社会,又造成了一桩桩惨剧。小悦悦与其说是死于冷漠的18路人,不如说是死于我们“少管闲事”的信条,死于我们被社会锻造出的胆小谨慎的习 性。当每一个初生牛犊都被磨得老成持重,小悦悦们就没人救了。
上一页|1|
/1页